在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上,每一位老员工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。为了了解这段历史,2025年7月4日,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三线印记寻访团(下称“团队”)前往二汽老员工赵常好爷爷家中,对其进行了采访。赵爷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,为我们讲述了二汽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的峥嵘岁月,向我们展现了一代人坚守岗位、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。
赵常好今年87岁,精神矍铄,说话仍带着浓重的山东口音。1965年,他随“三线建设”号角从济南调入十堰,成为最早一批进山“拓荒”的化铁工。那时的十堰只有一条碎石公路、几间土坯房,抬头是秃山,低头是荒沟,夜里狼嚎伴着山风。他和工友们第一天到工地,先砍树搭窝棚,第二天抬石头垒高炉,第三天就抡起大锤砸铁锭。“没有路,我们踩出路;没有电,我们点汽灯;没有菜,我们啃地瓜。”赵爷爷说,结婚那年,他连张桌子都买不起,用包装箱拆板钉成“书桌”,桌上常年只有两只地瓜、一副碗筷,补丁衣服一穿十几年,“现在衣柜里衣服小了,一想到当年,就舍不得扔”。
真正的考验在车间里。1968年冬,化铁炉“罢工”,铁锭烧不化,主任跑断腿也找不出原因。赵爷爷钻进控制室,发现操作员是个刚顶岗的小伙子,流程不熟又不敢让人碰设备。赵爷爷先递纸条写下步骤,再签上姓名,接过操纵杆,按规程一点点升温、调风、加料。半小时后,通红的铁水像融化的落日奔流而出,映得众人满脸通红。从那以后,“胆大心细”成了他的口头禅:“学问再高,胆子小了做不成事;胆子大,心不细也出事。”靠着这股劲儿,他先后排除重大故障二十余次,带出徒弟一百多人,车间里流传着“赵大胆”的名号。
展开剩余34%1979年,二汽民品转型,赵爷爷又成了第一批试制东风五吨车的骨干。没有自动线,他和工友把发动机拆成零件,用板车推、用肩膀扛,硬是把产能从每天三辆提到二十辆。1985年,十堰城区开始退耕还林,山被圈成保护区,厂房要扩建却无地可用。赵爷爷说:“地方要保耕地,企业要保发展,双方都犯难。”1992年,二汽决定整体迁往武汉,离别那天,他摸摸滚烫的高炉,泪洒工装:“不是不想留,是要给国家更大的舞台。”
赵爷爷说,自己一辈子最骄傲的是两件事:一件是把铁水化成了车轮,一件是把信仰传给了后辈。“党的领导是主心骨,党员就要铆在岗位上,干净、干事、为民。”采访结束,他把写有“胆大心细”四个字的工装胸牌别在寻访团队长衣领上,像把一簇火种交到新一代手里。
(通讯员 冯嘉睿智 万悦)
发布于:湖北省短期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