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朝(约公元前1064年—公元前256年)是中国历史上继夏、商之后的第三个大一统王朝,同时也是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。周武王姬发开创了这一朝代,历时近八百年。周武王的成功离不开众多文臣武将的鼎力辅助,本文将盘点周武王开国时期最为著名的十大名臣。
“受有亿兆夷人,离心离德。予有乱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”——《尚书·泰誓》节选
史书记载,周武王时代人才济济,其中最为杰出的十位大臣被后世尊称为“乱臣十人”,据《论语注集》载,周武王口中提及的十人包括“周公旦、召公奭、太公望、毕公、荣公、太颠、闳夭、散宜生、南宫适、文母”。
周公旦
周公旦,姬姓,名旦,亦称叔旦,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,周武王姬发的弟弟,因封地在周,因此被称为“周公”。
文王去世后,周武王继承父志,周公旦作为武王的左右手,辅佐武王伐纣灭商,建立周朝。武王去世后,因成王年幼,周公旦代为执政,平定三监之乱,稳定朝政。
展开剩余80%他还主持制定礼仪制度,完善国家典章,奠定儒家礼仪基础,被尊为儒学的开创圣人。
召公奭
召公奭,姬姓,名奭,因封邑在召,故称召公,是周武王的胞弟,辅佐文、武、成、康四代君主。
文王驾崩后,召公奭积极辅佐武王伐纣,并被武王封于蓟(今北京地区),建立了隶属于周朝的燕国。他派长子姬克管理封地,自己留守都城,辅助朝政。
武王去世后,成王即位,年幼由周公旦代政,召公奭任太保辅佐。成王驾崩后,召公继续辅佐康王,助力开创“成康之治”的盛世。
太公望
太公望即姜子牙,姜姓,吕氏,名尚,字子牙,号飞熊。亦称太公望、吕望、吕尚。
姜子牙曾隐居于渭水河畔钓鱼,偶遇周文王姬昌,被聘为太师。文王逝世后,他辅佐武王伐纣,建立周朝。随后被封于营丘(今山东淄博),成为齐国的开国君主。
武王驾崩后,他继续辅佐成王的代理者周公旦,促成了“成康之治”的政治繁荣。
毕公
毕公,姬姓,名高,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。因封地毕(今陕西西安),故称毕公高。武王灭商后,毕公高与周公旦、召公奭共同护卫武王入朝歌。
武王去世后,毕公继续辅佐成王,成王去世后,因周公旦已故,成王托付毕公与召公奭辅佐康王,共同营造“成康之治”的太平盛世。
荣公
荣公是周文王时期的重要大臣,协助武王讨伐商纣。武王封其于荣邑(今河南巩县附近),该地成为荣氏的发源地。荣公原为周族诸侯,后以封地为姓,开创荣姓之始。
史料对荣公的记载较为简略,但《荣氏宗谱》中明确指出其是荣氏的祖先。
太颠
太颠是文王的四大密友之一,也是周朝开国的重要功臣。主要辅佐文王和武王。史书记载较少,但《史记》记载其在武王伐纣时持剑护卫武王,忠心耿耿。
“散宜生、太颠、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。”——《史记·周本纪》
闳夭
闳夭,同样是文王四友之一,周朝的开国功臣。文王被商纣囚禁于羑里时,闳夭与群臣出谋划策,献上美女和宝物,最终促使文王获得释放。
“西伯之臣闳夭之徒,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,纣乃赦西伯。”——《史记·殷本纪》
散宜生
散宜生,也是文王的四友之一,周朝开国功臣。曾与姜子牙、闳夭等策划营救文王于羑里。武王时被封于大散关(今陕西凤翔西南)为诸侯。
南宫适
南宫适,又称南宫子,是文王四友之一,南宫氏族的始祖。历经文王、武王、成王三代,为周朝中流砥柱。
文王时广纳贤才,南宫适入阵辅政,参与多项重要军事行动。
“及其即位也,询于八虞,而谘于二虢,度于闳夭而谋于南宫。”——《国语·晋语》
他曾率军攻打周边小国,俘获黎国与邗国君主。文王去世后,南宫适辅佐武王伐纣,将鹿台囤积的财富粮食分发给民众,还将商朝九鼎迁至周都洛邑。
“命南宫适散鹿台之财,发巨桥之粟,以赈贫民,命南宫伯达史逸,迁九鼎于洛邑。”——《帝王纪要》
文母
文母,即太姒,是周文王的妻子,周武王的母亲。她被尊称为文德之母,是妃嫔中的尊贵者。
“大姒者,武王之母,禹后有莘姒氏之女。”——《列女传·周室三母》
不过,也有学者认为文母是武王的妻子,因为武王曾言“余有乱臣十人”,文母应为武王的臣属,不应是其母亲。
这样详细盘点了周武王开国时期的十大名臣,他们各自发挥了重要作用,合力成就了周朝近八百年的辉煌。
发布于:天津市短期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